羽绒服里没有绒只有丝,卫生巾不卫生还缩水,金饰玉石成分掺假顶重量,去掉干燥剂和包装后的商品不足斤……近段时间以来,一系列以次充好、缺斤短两的消费问题频现报端,严重挫伤了消费者的获得感。
被缺斤短两充斥的市场,不会有赢家。依靠缺斤短两的手段“背刺”消费者,企业看似得了眼前利,却早晚会走向“缺金短良”的结局——既得不着利益,被市场抛弃;也昧了良心,遭消费者唾弃。
01
缺斤短两不是新问题,之所以近来多发,是因为其不仅出现在线下的消费场景中,还渗入了线上购物的许多新环节,产生了新变体,滋生了新乱象。
比如,商品克重缺斤少两,在线下可能是用“鬼秤”偷奸耍滑,但在线上就可能是将包装重量、干燥剂重量模糊进商品重量,让消费者难以辨别;又如,直播间里的展品和消费者到手的商品天差地别,商品质量打折扣,甚至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“毒产品”经过花式营销,堂而皇之流到消费者手上;再如,售后服务缺失,网购产品出现问题后要维权,却发现链接已被下架,“查无此品”或“查无此店”,消费者售后无门……
缺斤短两难以禁绝,难在哪?
难在维权成本高企。
有学者梳理近年来各地消协的数据后发现,虽然消费者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,但遭侵权后主动举报的数量却反而有过一段时间的下降。消费者自愿吃哑巴亏,通常与显性或隐性的维权成本有关。
显性问题是维权效率低。许多消费者在遭遇缺斤短两时,或是面对商家推诿扯皮,或是只得到平台“退运费”“补差价”的小额补偿,真实诉求难以被满足;倘若诉诸法律,又面对着诉讼周期长、难于举证、时间金钱成本高、获赔难获赔低等问题,许多人有维权的心,却无维权的能力。
消费者心里的隐忧也不容忽视。此前,就曾出现过据理力争的消费者,虽成功维权,却遭商家恐吓报复的极端案例;也有消费者在维权后,反被平台算法不公正对待,遭遇“大数据杀熟”。这类风险,让消费者在是否维权上进退两难。
难在既有的市场问题仍然突出。
拿此次引发舆情的羽绒服无绒事件来说,媒体调查发现,从购买飞丝填绒,到伪造充绒量和商品标签,行业内都不乏成熟供货商,劣质有害羽绒服已是“行业公开秘密”。这样的黑色产业链存在已久,但在叠加了网购消费的隐匿性和直播带货等分销渠道的拓展性后,成功欺骗了更多消费者。
而卫生巾缩水事件背后,也有厂家和商家之间的“默契”。一众卫生巾品牌热衷卷营销、卷代言、卷噱头,却大都踩着陈旧生产标准的边缘偷工减料,压缩成本。生产标准长期落后于时代需要,才给了钻营商家可乘之机。
难在监管链路变长,监管主体缺位。
往市场内看,在数字经济中,交易链条被不断拉长,一件商品背后有品牌方、物流方、直播间、主播等中介和经销商,他们是“捆在一条绳上的蚂蚱”,势单力薄的消费者在维权时,常面临着多重主体间的“踢皮球”。加之在很多时候平台的监管不痛不痒,甚至“商商相护”,一些商家即便被大量举报,也可重新起号,继续牟利。
往市场外看,行政监管手段和理念的部分落后,也助长了缺斤短两的野蛮生长。可以看到,一些地方的市场监管部门响应简政放权,做了机构撤并,但没有顺应市场需要,做好职能调整和业务补充,虽做到了对市场不越位,但在监管上有缺位。
也有许多地方,在数字经济时代,仍遵循以地理为边界的监管职能划分标准,“各扫门前雪”,对一些跨区域的消费侵权问题治理效能低,失去老百姓的信任。
02
良好的市场环境,从来不是商家妄为、消费者受伤的环境,而是有一分钱就能买到一分货的公平交易环境。如何打造对消费者友好的现代化、法治化营商环境,值得深入思考。
监管不仅要长出牙齿,更要迈开步子,跟上时代需要。
一方面,要持续“扫盲”,用监管力度照亮市场监管盲区。近期一系列缺斤短两舆情中,除了网友的反映,也不乏媒体的调查曝光。这也启示监管部门,在数字经济时代,仍要坚持底线思维,积极倾听群众呼声,把常态化监管和深入市场的调查做到位,主动作为,把更多劣质产品和无良商家尽早扼杀。
另一方面,也要瞄准线上消费新模式,推出数字化的新手段。比如,现在许多平台对商家的准入相对宽松,市场监管上能不能跟上步伐,建立对商家营业资质、生产资质等的前置监管体系,避免陷入“出现问题才追责,造成损失才监管”的被动局面。
法不能向不法低头,要以制度化的方式,护航每一次有理有据的维权。
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,由智能算法生成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必须认识到,消费侵权不是小事,消费者权利更不是单纯的私权,这是一项有庞大基数的社会公共权利,关系社会整体利益。只有不断织密消费者权利的保障网,才能让老百姓有踏实的预期和可及的幸福。
今年7月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》正式施行,其对线上消费的信息披露、直播带货中的虚假营销、产品质量或商家服务有缺陷的问题均作了针对性部署,是对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适用性的有益补充。
但徒法不足以自行,只有持续为消费者的权利保护需求,提供灵活的制度框架,不断降低维权成本、提高维权效率,才是应有之义。
市场繁荣的高楼,离不开商业信誉这块地基,诚信二字,仍然值得重申。
11月底,百雀羚因涉嫌在产品中添加违禁物质,被立案调查。随后,百雀羚立即给出翔实回应自证清白,当晚,监管部门明确回应“不存在违规情况”。短暂风波后,百雀羚直播间反而涌入大量支持的消费者,销售额大涨。这足以说明,真金不怕火炼,严格的监管何尝不是企业信誉与实力的试金石?
落实到市场环境的打造上,直面检验监督、重拾商业信誉,仍是企业的必修课。不必担心暴露问题会让消费者产生寒蝉效应,相反,只有企业间形成坚守信誉、竞逐品质的共识,才能让低质产品、失信商家寸步难行,为量质俱佳的产品和诚信企业腾出市场空间。
眼下,仍有一些品牌面对消费者的质疑,或是“泰然自若”,或是傲然处之。这终究是一种短视,是对消费信任的逐渐撕裂与品牌信任的透支视若无睹。
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。不论是狭义的产品打造、品牌建立,还是广义上的市场塑造,都是“长坡厚雪”的一门生意,是在一次次良性消费的正向循环中建立的。缺斤短两的算盘打得了一时,打不了一世。
原标题:“缺斤短两”可纠合法的炒股配资系统,商业信誉难修